强世功,1967年11月11日出生,陕西榆林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法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著名民族问题专家、法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律社会学、宪法学。著有《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的法律》、《法律人的城邦》、《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富勒论战研究》、《超越法学的视界》、《立法者的法理学》等,译著有《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等。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本科,1996年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1999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1-2002);借调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研究部工作(2004-2007)。 2009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挂职)。2011年7 月1 日起被聘为重庆大学兼职教授。
朱苏力,男,汉族,江苏省东台市人,1955年4月1日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学历,博士生导师,2001年至2010年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天则经济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1997年当选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律、西方法律史、美国商税法、法社会学、美国法律制度、法哲学、法律经济学分析、比较法、比较法律文化。1978年-1982年 北京大学 法学 本科1984年-1985年 北京大学 中国法律思想史 硕士1985年-1987年 Pacific McGeorge School of Law 美国商法与税法1985年,赴美自费公派留学,就读于加州McGeorge School of Law,获LL.M(1987,美国商法与税法)学位。1987年-1992年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法学2001年-2010年 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992年归国,任教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任讲师(1992)、副教授(1994)、教授(1996)和博士生导师(1997)。1999年任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法学院副院长;2001年-2010年任院长。
周旺生,男,1952年9月出生,安徽无为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立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治建设顾问,中国法理学会副会长。被誉为"中国立法学之父"。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至今。期间获得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称号等荣誉,1989-1990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作访问研究,1996-1997在美国伊利诺依斯大学作访问学者。1988年出版国内第一部《立法学》,为立法学在我国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推出60万字的长篇论著《立法论》,提出、研究和阐述了中国立法理论和实践中亟需解决的一系列重大新问题,拓宽、深化和推进了国内的立法研究。在司法考试培训领域,周旺生教授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他长期从事司法考试辅导,曾经多次参加过律考和司法考试的命题,教学严谨,经验丰富,其深入浅出,层层剖析的授课风格,理论与实务相渗透的授课方法深受学员的好评,命题预测准确率非常高,是极具权威性的司法考试辅导名家。主要讲授司法考试法理学课程。主要作品自1996年1月以来与研究基地有关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中国立法五十年》 《立法研究》2000年1月,法律出版社2、《立法质量与质量立法》 《立法研究》2000年1月,法律出版社3、《立法学》 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4、《规范性文件起草》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5、《法理学》(全国律师资格考试用书)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学术专长: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艺术观念、擅长从哲学角度来研究中国艺术问题。朱良志先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2000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2000年至200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现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叶朗,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现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学科规划小组(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现任职务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6年9月起),博士生导师(1993年10月起)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主任(1997年4月起)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暨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1996年11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哲学评议组)成员(1997年5月起)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四届专家组(哲学组)成员(1998年8月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九五"哲学学科规划小组(学科评议组)成员(1991-1995,1996-)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01年4月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8年1月起)曾任职务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93年6月-2001年3月)北京大学宗教学系主任(1995年9月-2001年3月)北京大学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11月-2001年3月)参加学会、学术组织(及任职):中华美学学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主任(1993年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委员(1990年起)折叠
教育背景 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化学)、法学硕士和博士;耶鲁大学法学硕士。工作履历 2000.10-2002.08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执业律师(新浪网外聘网站律师);2001.07-2001.10美国纽约CPLP律师事务所实习;2002.08-现在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全职教师;2008.09-2009.01 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实习、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研究领域 知识产权法、竞争法、财产法研究概况 2007.05-现在 标准组织知识产权政策的竞争法审查 著名跨国公司委托;2007.01-2007.06 中国的传统知识保护现状 世界银行委托项目;2005.10-2006.07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题研究:生物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子课题;2005.08-2006.02 专利法第三次修改研究课题 国家知识产权局项目;2004.09-2005.01 遗传资源的接触和惠益分享 国家环保总局项目;2003.05-2004.02 计算机程序的专利保护 著名跨国公司委托。学术成果 1. 中国大陆商业秘密保护的最新进展 全国律师(台湾) 2007年第8期;2. P2P软件背后的版权责任认定 月旦民商法学 2006年第1期;3. 知识产权法官造法批判 中国法学 2006年第1期;4. “程序+磁盘”的可专利性分析 法学杂志 2005年第6期;5. 文字作品的专利法保护-计算机程序文本的可专利性分析 法律适用 2005年第9期;6. 知情同意原则的专利法回应-生物材料使用者的揭示义务 环球法律评论 2005年第5期;7. 否弃集体作者观-民间文艺版权难题的终结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5年第5期;8. 专利法上的抽象思想与具体技术-计算机程序算法的可专利性分析 清华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9.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反垄断控制 清华法学 2004年 第6期;10. 传统知识保护的困境 专利法研究(专利局年刊) 2002年卷;11. 专利技术的等同比较 北大知识产权评论 第1期 2002年;12. 数据库保护的立法现状与理论基础(合作) 北大知识产权评论 第1期 2002年;13. 新千年的知识产权(译作) 知识产权文丛 第5卷 2001年;14. 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 知识产权文丛 第3卷 2000年;15. 基因序列的专利性 专利法研究(专利局年刊) 1999年;16. 公司合并中的反垄断控制 中日公司法比较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8年;17. 美国专利有效性仲裁制度评析 知识产权 1998年第3期;18. 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之完善 民商法学 1997第10期。
座右铭: 淡泊敬诚教育背景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1999),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1996),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法学学士(1993)。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富布莱特访问学者(2003-4),芝加哥大学法经济学夏季研修班(2012),挪威奥斯陆大学人权研究所访问学者(2001),中欧大学夏季研究班(1997)。专业资格1995年通过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并获得律师资格学术兼职公共任职2010年至今:北京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非常任委员2018年至今:国家保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1-2017年:北京市西城区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非常任委员2008-2009年:欧盟-中国信息社会项目中国专家2006-2007年:借调至全国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研究领域宪法学、香港澳门基本法、司法制度、信息自由与信息安全、比较法、地区治理研究概况(一)研究兴趣领域:1、人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权限:审计、罢免、预算、监察专员、选举诉讼)2、违宪审查制度3、规范冲突与审查4、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法律制度5、信息公开制度(信息自由、隐私权与信息安全研究)6、宪法史(包括中国宪政史、家法与国法)7、香港基本法(香港基本法法理与判例专题)(二)讲授课程:宪法学、比较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香港基本法法理与案例、民权法案比较研究、法律实务(公民权利救助)学术成果主要发表1. 专著程洁:《治道与治权:中国宪法的制度分析》,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程洁:《宪政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 合著廉希圣、程洁、王巧珑:《澳门司法审查制度与基本法的实施》,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2010年版。3. 译著《宪法与行政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译自英文版A. Bradley and K. Ewing, 14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7.)《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译自英文版Bengt Wieslander, Bank of Sweden Tercentenary
Foundation, 1994)《宪法与行政法文献选编》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4. 文章(中文)程洁:《不对称治理格局下香港的宪制基础与宪法适用》,《中国法律评论》2018年第5期,第179-186页。程洁:《中国的准违宪审查制度初探》,《政法论坛》2018年第3期。程洁:《香港新宪制秩序的法理基础:分权还是授权》,中国法学2017年第4期,第88-103页。程洁:《资格限制还是经济约束: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主体的制度考量》,《清华法学》2017年第2期,第126-138页。程洁:《香港基本法诉讼的系统案例分析》,《港澳研究》2016年第2期,第12-21页。程洁:《中央政府与香港政治发展的中道观》,《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第3期,第52-60页。程洁:《从管理本位到权利本位:“以公开为常态”的制度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7期,第27-30页。程洁:《中国宪法的制度改进与路径选择》,《清华法治论衡》2013年第17辑,第164-177页。程洁:(《自由的宪法与国家的宪法:评<全球宪政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演变>》,《清华法治论衡》2013年第3期,第371-382页。程洁:《定密权的属性与约束》,《保密工作》2013年第4期,第47-48页。程洁:美国的密级审查制度:依据、程序与理念》,《保密工作》2012年第10期,第23-25页。程洁:《新保密法修订后国企定密的约束 》,《保密工作》,2012年第1期,第30-32页。程洁:《完善定密异议解决制度的法学思考 》,《保密工作》2011年第3期,第5-7页。程洁:《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3期,第28-37页。程洁:《香港宪制发展与行政主导体制》,《法学》2009年第1期,第45-57页。程洁:《美国言论自由的限度》,《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第20-29页。程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公共图书馆的实践》,《情报资料工作》2008年第4期,第16-19页。程洁:《宪政发展应着力解决好法治、民主和人权的关系》,《法学》2008年第4期,第24-25页。程洁:《地区普选的宪制基础研究》,《清华法治论衡》第11辑(2008年版),第188-211页。程洁:《司法提请的宪法反思》,载《法学家》2007年第4期,第122-130页。程洁:《中央管制权与特区高度自治》,载《法学》2007年第8期,第61-68页。程洁:《双轨政治下的香港司法权》,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第47-59页。程洁:《耶鲁法学教育的近近距离观察与体验》,载《法学》2006年第6期,第94-108页。程洁:《土地征收征用中的程序失范与重构》,载《法学研究》2006(1),第62-78页。程洁:《美国宪法中的可诉性检验研究》,《宪政论丛》,2004年第4卷,第167-191页。程洁:《土地征用纠纷的司法审查权》,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50-56页。程洁:《政府失信与公民不服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程洁:《财政透明度与审计公开》,载《中国审计》,2003年第5期,第44-46页。程洁:《审计独立与政府责任》,载《中国审计》,2003年第3期,第36-37页程洁:《国家审计监督的现代化与法治化》,载《中国审计》,2003年第1期,第37-38页。程洁:《立宪主义的三种思想源流》,载《清华法律评论》第4辑,2002年,第27-39页。程洁:《走向开放社会:中国公共信息获取与政务公开制度之检讨》,载《清华法治论衡》2002年第3辑,第460-476页。程洁:《程序中立原则论要》,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54-59页。程洁:《康有为宪法思想述评》,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2期,第123-128页。程洁:《环评报告的公开属性及其制度实现》,《绿叶》2012年第9期,第37-44页。程洁:《公开与保密:以资讯公开制度为核心》,《岳麓法律评论》,2001年第2期,第32-39页5. 文章(英文)Wei Cui, Jie Cheng, Dominika Wiesner, Judicial Review of Government Actions
in China” in China Perspectives, (forthcoming vol. 1, 2019).Jie Cheng, “Jurisprudential Basis for the New Constitutional Order of Hong
Kong: Separation or Delegation of Powers”, China Legal Science (English
Journal), vol.5, September 2017, pp. 56-83.Jie Cheng, Why Late Qing Constitutional Reform Failed: An Examination from
the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in Tsinghua Law review (10 Tsinghua
China L. Rev. 107 (2017). pp.107-147.Jie Cheng, “Enforcing Takings Clauses in China”, 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
Vol. 7, No. 2, 2015, pp.192-219.Jie Cheng, “The Story of A New Policy,” Hong Kong Journal, July 2009,
available at http://www.hkjournal.org/archive/2009_fall/1.htm.Jie Cheng, "Chinese 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 Constitutional Ground,
Challenges and Transformation Prospects," Harvard China Review, Vol. VII, Issue
1, Spring 2006.Jie Cheng, “Law Making and Law Enforcement in China”, by Norwegian Institute
of Human Rights, 2002.6. 参写章节第六章 香港宪制发展与行政主导体制,《香港特区政治体制研究》,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第95-116页。第十二章 中央政府与香港宪制发展的中道观,《香港特区政治体制研究》,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23-242页。《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法益权衡的适用》,余凌云主编:《开放政府的中国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61-174页。第三编巜政府信息公开》,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编:《北京市行政复议典型案例选编2016》(下册),第1-111页。“Judicial Role in Land Taking Cases” in Resolving Land Disputes In East Asia,
Edited by Hualing Fu and John Gillespi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86-114.第二章 宪法的创制与发展,载张千帆主编:《宪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8-80页。李林主编:《法治发展与法治模式:中国与芬兰的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93-207页。张福森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概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中英双语教材)。《从黄岩诉讼档案看清代基层调处的适用》,载田涛等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218页。周汉华主编:《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周汉华主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专家建议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民主的法治观》,载高鸿钧等著:《法治: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276页。“One Country, Two Democracies”, in Great Practice Of Hong Kong Basic Law,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0. (《一个国家,两种民主制度》,载《香港基本法的伟大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的法律冲突》,载《英国法律周专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以下为部分翻译章节或文章:Chapter 6: Fundamental Rights and Duties of the HKSAR, in “Xiao Weiyun, One
Country, Two Systems—An Account Of The Drafting Of The Hong Kong Basic Law,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中翻英)《联邦主义与宪法设计的规则》,载《公共论丛: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译自Peter C Ordeshook & Olga
Shvetsova, "Federalism and Constitu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8, 2003, pp. 27-42) in Res Publica: Constitutionalism and Modern State, Vol. 4,
Sanlian Publishing House, 2003)《合法性与现代性导论》(译文),载《清华法治论衡》第2辑,2002年版(译自 William Connolly, “Introduction of
Legitimacy and Modernity (Legitimacy and the State, edited by William Connoll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4) inTsinghua Forum of Rule of Law, Vol.2, 2002.
)《美国法院的双重体制》,《美国:遴选法官的制度》,载《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译自Henry
Abraham, “Dual Structure of American Courts”,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of
Jud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udiciary (10th edition, 1996)), in Reader:
Judicial System and Judicial Procedures in the U.S. and Germany, edited by Song
B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Press, 1999. )《美国的律师业》载《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译自Stephen Gillers, “The
American Legal Profession”, (in Allan B. Morrison ed. Fundamentals Of American
Law (1996)) in Reader: Judicial System and Judicial Procedures in the U.S. and
Germany, edited by Song B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Press, 1999.)昂山素姬:《自由、发展与人的价值》,载《公共论丛: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译自Kyi., Aung San Suu, "II.
Freedom, Development, and Human Worth."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6 no. 2,
1995, pp. 11-19) in Res Publica: Direct Democracy and Indirect Democracy,
Sanlian Publishing House 1998. )陈祖为:《亚洲的价值观、儒教与人权》,载《公共论丛: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译自J. Chan, “Asian Values,
Confucianism and Human Rights”, in Res Publica: Direct Democracy and Indirect
Democracy, Sanlian Publishing House 1998. )《21世纪的儒教民主制》,《公共论丛:自由与社群》,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译自Daniel Bell, Confucian Democracy in
the 21st Century, in Res Publica: Liberty and Community, Sanlian Publishing
House, 1998.)《亚太安全的理论模式》 程洁 1997年第4期 北京,《战略与管理》(译自Martin Griffiths, “Theoretical Modes of
Asia-Pacific Security”, i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Vol. 4, 1997. )《立宪原则的比较研究》,《公共论丛: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1996年第2期,三联出版社(译自Peter Ordeshook, “Some Rules of
Constitutional Design” ((1993)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10(2), 198-232.),
in Res Publica: Market Society and Public Order, Sanlian Publishing House 1996.
)
教育背景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99)、法学硕士(2002),北京大学法学博士(2005)日本名城大学招聘研究员(2007-2008)学术兼职 清华法学院近代法研究中心主任、日本东洋法制史学会会友、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亚洲研究》(韩国)审稿人研究领域 中国法律史研究概况研究课题:1、《比附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大清新刑律新研究及资料汇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近代中国的法政论争研究》(中国法学会项目)奖励与荣誉 1、专著《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获 《法治周末》(法制日报社)“2015年十大法治图书”2、论文《<钦定大清刑律>新研究》获第一届“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5)3、论文《比附与类推之辨》获首届“首都法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3)、第三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3)4、专著《从比附援引到罪刑法定》获第一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优秀青年成果奖”(2008)5、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2010)6、清华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2010)7、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先进个人(2011)8、校工会先进个人(2011)9、法学院先进工作者(2011)学术成果专著:1、《从比附援引到罪刑法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3、《帝制中国的法源与适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教材:1、《中国近代法律史讲义》,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与陈煜、江照信合作)论文20余篇,代表论文:1、《戊戌时期康有为法政思想的嬗变》,《法学家》2016年第4期。2、《礼法论争中的冈田朝太郎与赫善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3、《帝制中国的法源与适用论纲》,《中外法学》2014年第3期。4、《东京审判量刑问题再审视》,《清华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5、《<钦定大清刑律>新研究》,《法学研究》2011年第2期。6、《比附与类推之辨》,《政法论坛》2011年第2期。7、《近代清华的法政教育研究(1909-1937)》《政法论坛》2009年第4期。8、《近代中国刑法史上の一つの空白——沈家本の比附に対する態度変化の背後》,《名城法学》(日本)57卷4号,2008年3月。9、《继受与变革——以日本过渡刑律下“断罪无正条”与“不应为”的变化为中心》,《清华法学》2008年第3期。10、《“分别民刑考”——以〈大清现行刑律〉之编纂为中心》,《法制史研究》(台北)第10期,中国法制史学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编,2006年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律政方圆》《清新时报》等报刊,发表学术随笔30余篇。
教育背景中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1990年)、武汉大学法学博士(1997年)、德国萨尔大学法学硕士(2000年)、德国萨尔大学法学博士(2004年)工作履历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2012年1月至今)、博士生导师(2016年8月至今);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2004年10月至2011年12月);清华大学法学院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项目(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nd Dispute Settlement
Program,IADS)联合主任(2016年9月至今)、清华大学法学院国际私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11月至今)。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15日以“洪堡学者”身份在位于德国汉堡的马克斯•普朗克外国私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受海牙国际法学院的邀请,于2012年7月30日至8月3日用法语为海牙国际法学院2012年夏季讲习班主讲国际私法特别课程——《中国国际私法的新法典编纂》(La
nouvelle codification du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
chinois),其法文讲义已发表于《海牙国际法学院讲演集》(Recueil des cours de l'Académi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de La Haye/Collected Courses of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第359卷(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出版社2013年法文版,莱顿/波士顿)。1990年7月至1998年5月在中南政法学院从事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的教学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1996年7月1日至8月31日以海牙国际法学院1996年博士奖学金获得者身份,在海牙国际法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98年5月至2004年4月为德国萨尔大学欧洲法研究所研究人员(其中1998年5月至8月为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获得者,2001年6月至2004年4月为德国瑙曼基金会博士奖学金获得者);2010年1月12日至2月11日为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法国政府奖学金获得者);2010年2月14日至3月28日为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4月至2010年4月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6月1日至7月29日为瑞士比较法研究所访问学者(范卡尔克奖学金获得者)。学术兼职国际比较法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omparative Law)合作会员(associate
member,2013年至今);法国斯特拉斯堡国际比较法学院客座教授(2003年4月至今);亚洲国际私法委员会(Commission on the Asian
Principles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委员(member,2015年至今);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2016年11月至今)。社会兼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仲裁员、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员、威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研究领域国际私法、国际民事诉讼法、国际商事仲裁法、比较法、德国民法研究概况科研项目:(一)“现代民法和现代国际私法的法典编纂”
,教育部自主科研计划课题(科研项目编号:20131089297),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二)“比较国际私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立法、原理和规则的比较研究”,教育部自主科研计划课题(科研项目编号:20125080020,课题编号2011WKHQ001),2012年2月27日至2012年12月31日(已结项);(三)“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立法的现代化”,北京市法学会2011年度法学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BLS(2011)C020,2011-2012年(已结项);(四)“现代社会大规模侵权责任研究”,教育部自主科研计划课题——Z02-1:青年教师自主选题基础研究(课题编号:2010THZ0),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已结项);(五)“中国国际私法的法典编纂”,北京市法学会2010年度专项课题(已结项);(六)“《罗马I规则》后的欧中国际私法在合同事项上的法律冲突规则之比较与前景”(Conflict of Laws Rules in Contractual
Matters in European and Chinese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fter the Rome I
Regulation: Comparison and Perspectives),中欧法学院(China-EU School of
Law)项目,2009年至2011年(已结项)。奖励与荣誉(一)2011年8月5日荣获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tung/Foundation)授予的“有经验的科学家研究奖学金”(Forschungsstipendium für
erfahrene Wissenschaftler),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洪堡学者”之一;(二)2014年12月,与他人合作的项目“清华大学法学院LL.M.中国法外国研究生学历教育”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获奖者:王晨光、王振民、崔国斌、陈卫佐,证书号:2014036)。学术成果(一)专著及其他独立完成的著作1.专著《比较民法与比较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2.法文专著La nouvelle codification du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
chinois(《中国国际私法的新法典编纂》),载《海牙国际法学院讲演集》(Recueil des cours de l'Académi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de La Haye/Collected Courses of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第359卷(2012),莱顿/波士顿,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出版社2013年法文版,第87—284页3.专著《比较国际私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立法、规则和原理的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4.Chinese Civil Procedure and the Conflict of Laws(《中国民事诉讼与法律冲突法》,Tsinghua
Chinese Law Series之一),Homa & Sekey Books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Paramus, 2013;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英文版5.《拉丁语法律用语和法律格言词典》,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6.《比较国际私法》(清华大学法学系列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7.专著《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8.《德国民法典》(译注),法律出版社2015年第4版、2010年第3版;2006年第2版;2004年第1版9.德文专著Weizuo Chen, Rück- und Weiterverweisung (Renvoi) in staatsvertraglichen
Kollisionsnormen, Peter Lang GmbH Europaei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
Frankfurt am Main,
2004(《国际条约的冲突规范中的反致和转致》,法兰克福,彼得·朗欧洲科学出版社2004年德文版,被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列为关于海牙国际私法公约的一般参考文献之一,见http://www.hcch.net/index_en.php?act=text.display&tid=82)10.专著《瑞士国际私法法典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梁慧星主编的“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之一)(二)论文1.CHEN Weizuo and Gerald GOLDSTEIN, The Asian Principles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Objectives, Main Contents, Structure and Selected Topics of
Choice of Law, in: Journal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SSCI), 2017, Vol. 13,
No. 2, pp. 411-4342.《〈民法总则〉中的民事法律行为——基于法律行为学说的比较法分析》,载《比较法研究》2017年第4期,第75—94页3.《瑞士民法典:勇敢和自信的民法典》,载《中国人大》(The People’s Congress of
China)2017年第5期,第54—55页4.《德国民法典的语言特点与立法技术》,载《中国人大》(The People’s Congress of
China)2017年第1期,第54—55页5. 《德国民法典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及与议会的关系》,载《中国人大》(The People’s Congress of
China)2016年第16期,第53—54页6.《国际性仲裁协议的准据法确定——以仲裁协议的有效性为中心》,载《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2期,第156—170页7.《当代国际私法上的一般性例外条款》,载《法学研究》2015年第5期,第194—207页8.《多途径加快海外流失文物追回》,载光明日报2015年7月20日02版9.《处分行为理论的正本清源》,载《政治与法律》2015年第7期,第105—122页10.《德国民法典编纂的组织方式》,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3期,第14—23页11. Weizuo Chen/Knut Benjamin Pi?ler, 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 in: J?rg
Binding, Knut Benjamin Pi?ler und Lan Xu (Hrsg.), Chinesisches Zivil- und
Wirtschaftsrecht, Deutscher Fachverlag GmbH, Fachmedien Recht und Wirtschaft,
Frankfurt am Main 2015, S. 305-325.12.《欧盟国际私法的最新发展——关于遗产继承的〈罗马IV规则〉评析》,载《国际法研究》2015年第2期,第59-74页;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D416·月刊)2015年第7期全文转载,第3-16页13.《现代民法典编纂的沿革、困境与出路》,载《中国法学》2014年第5期,第252—272页;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D412·月刊)2015年第2期转载,第38-40页14. Weizuo CHEN, Selected Problems of General Provisions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he PRC Perspective, in: Jürgen Basedow and Knut B. Pi?ler
(eds.),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Europe, Mohr
Siebeck, Türbingen 2014, pp. 51-6315.《法院地国家国内法中的冲突规则与国际条约的关系》,载《法学研究》2013年第2期(第35卷第2期),第173—189页16.《〈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对中国法院涉外民事审判的影响》,载韩国《国际私法研究》第17卷,韩国fides出版社2011年版,第227-267页17.Im chinesischen Recht sind die deutschen Einflüsse unverkennbar
(德文,与Christoph K?ppel合作),载[瑞士] Pl?doyer, 6/2011, S. 25-2818.《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中国特色》,载《法律适用》2011年第11期,第48-52页19.《理想的法律家》,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8月12日第七版20.CHEN Weizuo, Chinese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Statute of 28 October 2010,
in: Yearbook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Volume 12 (2010), pp. 27-41, ?
sellier. european law publishers & Swiss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aw
[《2010年10月28日的中国国际私法制定法》(英文),载《国际私法年刊》第12卷(2010年),第27-41页,由德国sellier. european
law publishers 和瑞士比较法研究所出版]21.CHEN Weizuo et Lyvia BERTRAND, La nouvelle loi chinois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 du 28 octobre 2010 : contexte législatif, principales
nouveautés et critiques, Journal du droit international (Clunet), 2/2011, pp.
375-389 [《2010年10月28日的中国新国际私法制定法:立法背景、主要创新点及批评》(法文,与Lyvia
BERTRAND合作),载法国《国际法杂志》2011年第2期,第13-27页]22.《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现代化——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得与失》,载《清华法学》2011年第2期,第80-88页;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D416·月刊)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第3-10页23.《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展十大亮点》,载法制日报2010年11月2日第十版24.《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立法思考》,载《清华法学》2010年第3期,第110-125页;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D416·月刊)2010年第9期全文转载,第3-16页25.《欧共体国际私法的最新发展——关于合同之债准据法的〈罗马I规则〉评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2期,第142-151页26.《解决本国法和住所地法之间的冲突的海牙公约评析》,载北京国际法学会编:《国际法学论丛》,第6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第521页至第534页27.《国际私法的归属问题之我见》,载黄东黎主编:《国际法研究(第三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99页28.《论准据法和“适当准据法”》,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第121-129页29.CHEN Weizuo, The Necessity of Codification of China's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nd Arguments for a Statute on the Application of Laws as the
Legislative Model, in: 1 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 1-20 (2009)
[《中国国际私法法典编纂的必要性及赞成法律适用法作为立法模式的理由》(英文),载《清华中国法律评论》,第1卷(2009年),第1-20页]30.《比较法视野下的国际私法渊源——兼论一般国际惯例不是国际私法的渊源》,载《时代法学》2009年第2期,第81-89页31.《日本国际私法的最新改革》,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2期(总第275期),第83-87页32.CHEN Weizuo, The Conflict of Law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ISG: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Pace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Volume XX, Number 1, Spring
2008, pp. 115-128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语境下的法律冲突法:中国的视角》(英文),载美国《佩斯国际法评论》,第20卷,2008年第1期,第115-128页]33.《比较法对国际私法的意义——以国际私法的适用、研究和法典编纂为视角》,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5期,第15-23页34.《欧共体国际私法的最新发展——关于非合同之债准据法的〈罗马II规则〉评析》,载《清华法学》2008年第5期,第99-108页;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D416·月刊)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第3-10页35.CHEN Weizuo, Renvoi in the Choice-of-Law Rules of the Hague Conventions,
in: Chung-Ang Law Association CHUNG-ANG LAW REVIEW, Vol. 10, No. 1, April 2008,
pp. 503-537 [《海牙公约的法律选择规则中的反致和转致》(英文),载韩国《中央法学》第10卷第1期(2008年4月),第503-537页]36.《德国民法典的立法技术》,载张礼洪、高富平主编:《民法法典化、解法典化与反法典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6-379页37.CHEN Weizuo, The Law Applicable to Disputes of Contracts of Sal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Korea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Korea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
Vol. XIII, Publishing House Bubyoungsa, 2007, pp. 58-73
[《韩中间国际贸易中的买卖合同争议的准据法:中国的视角》(英文),载韩国国际私法学会:《国际私法研究》,第13卷,韩国法英社2007年版,第58—73页]38.《冯·梅伦对比较法和国际私法的贡献》,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6期(总第94期),第133-138页39.《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对21世纪国际私法新发展的贡献》,载《法学》月刊2007年第11期(总第312期),第92-100页;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D416·月刊)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第71-78页40.《欠缺法律效果意思的后果——以德国民法为例》,载《台湾玄奘大学第二届两岸法学会议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第1-7页41.《法国民法典的影响:与德国民法典的比较》,载许章润主编:《清华法学》,第八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146页42.CHEN Weizuo, Le mariage mixte dans la pratique de la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 in: Recueil des interventions du Colloque international sur《Quelques
aspects pratiques du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 des personnes, de la famille et
des biens》, Maison du droit vietnamo - fran?aise, Hano?, 2005, pp. 3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践中的混合婚姻》(法文),载越南-法国法研究中心:《关于人法、家庭法和物权法的国际私法的地区高级研讨会论文集》,河内,2005年法文版,第1-7页
]43.《凯格尔、舒里希:〈国际私法〉(2000年,德文第8版)》(书评),载《中国国际私法和比较法年刊》2000(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49-654页44.Michael Martinek und CHEN Weizuo, Jura in China, in: Juristische Schulung
– Juristische Schulung (JuS), 2000, S.
512-515[《中国的法学教育》(德文,与马丁内克教授合作),载德国《法律教育》杂志,2000年,第512页至第515页]45.《欧洲一体化对法律专业学习的影响 ——
从国家法律家到欧洲法律家》(与马丁内克教授合作),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3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337页46.CHEN Weizuo, Michael Martinek, Stefan Peters, Auf Marco Polos Spuren, in:
Campus, Universit?t des Saarlandes, 2000/2, S. 20, 21 [《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 ——
德国萨尔大学和中国武汉高校的法律教育合作与交流》(德文,与马丁内克教授等合作),载德国CAMPUS杂志2000年第2期,第20页、第21页]47.《瑞士新国际仲裁法初探》,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第31-35页48.《瑞士国际私法法典对消费者的保护》,载《法学杂志》1998年第1期,第40-41页49.《瑞士联邦国际私法关于承认和执行外国判决的规定评述》,载司法部司法协助局编:《司法协助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1-275页50.《德国统一后原东西德地区之间的法律冲突问题初探》(与黄进教授合作),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第10-17页;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1995年第10期全文转载51.《毛泽东对新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贡献》,载《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增刊,第17-21页52.《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与黄进教授合作),载《法学评论》1993年第4期,第14-19页(三)译文1.梅迪库斯著,陈卫佐、田士永、王洪亮、张双根译:《请求权基础》(译自德文),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2.
《2008年6月17日〈欧洲议会和欧洲联盟理事会关于合同之债准据法的第593/2008号(欧共体)规则〉》(《罗马I规则》),载《比较国际私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立法、规则和原理的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528-538页3.Statute on the Application of Laws to Civil Relationships Involving Foreign
Element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ranslation by CHEN Weizuo and Kevin
M. Moore, in: Yearbook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Volume 12 (2010), pp.
669-674, ? sellier. european law publishers & Swiss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aw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汉译英),载《国际私法年刊》2010年,第669-674页,由德国sellier. european law
publishers 和瑞士比较法研究所出版]4.Loi sur l’application des lois aux relations civiles comportant des
éléments d’extranéité de la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 (traduction par CHEN
Weizuo, Nicolas NORD et Lyvia BERTRAND), in: Revue critiqu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 n° 1 janvier-mars 2011, pp. 189-194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汉译法),载法国《国际私法评论》2011年第1期,第189-194页]5.端木正:《国籍在国际法院的组成和运作中的作用(博士学位论文节选)》(Le r?le de la nationalité dans la
composition et le fonctionnement de la Cour internationale de
Justice,译自法文),载王振民主编:《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2-71页6.端木正:《中国海上捕获法(节选)》(Droit des prises maritimes
chinoises,译自法文),载王振民主编:《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2-83页7.《美国法律文化在全球化中的自相矛盾地位》(译自法文),载[德]金斯纳、[意]奈尔肯编,高鸿钧等译:《欧洲法律之路——欧洲法律社会学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2-105页8.《2007年7月11日欧洲议会和欧洲联盟理事会关于非合同之债准据法的第864/2007号(欧共体)规则》(《罗马II规则》)(译自法文),载《比较国际私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0-470页9.日本2006年6月15日《关于法律适用的通则法》(译自日文),载《比较国际私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7-459页10.《日本法例》(译自日文),载《中国国际私法和比较法年刊》第8卷(2005),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07-613页11.《德国民法典与中国对它的继受》(译自德文),载《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2006年第2版,第1-16页;2010年第3版,第1-16页12.《荷兰2002年3月14日〈解决亲子关系方面的法律冲突的法律〉》(译自法文),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总第26卷(2003年),第831-835页13.《为德国法律统一而斗争》(译自德文),载《私法》第1辑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342页14.《德国民法典对日本民法和民法学的影响》(译自德文),载《私法》第1辑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352页15.《德国民法典对美国法的影响》(译自德文),载《私法》第1辑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361页16.《德国〈关于非契约之债及物权的国际私法的法律〉》(译自德文),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总第19卷(2001年),第696-700页17.《瑞士〈关于国际私法的联邦法律(国际私法法)〉》(译自法文),载《瑞士国际私法法典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327页18.《中国与海牙国际私法会议》(译自英文),载《中国国际私法和比较法年刊》创刊号,第1卷(1998),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471页(四)参编著作1.区际司法协助的理论与实务》 ( 黄进主编 )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2.《国际私法与国际商事仲裁》 ( 黄进主编 )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3.《当代国际私法问题》(黄进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一国两制”法律问题研究(香港卷)》(蓝天主编,黄进主编其中第一篇“民商法类”),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座右铭: 因为我热爱,所以我站在讲台上。教育背景 华东政法学院法学学士学术兼职 兼任北京市民商法学会理事、北京市技术监督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华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业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领域 知识产权法学研究概况 1.1993年,参加北京市社科重点科研课题<北京市行政执法现状>的研究,负责调研和撰写北京市工商行政执法的现状与特点部分.整个课题完成并验收后,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2.1996-1997年,参加北京市教委社科重点课题<经济欺诈及其法律责任>的研究,负责合同欺诈专题的调研和撰写工作。奖励与荣誉 1997年获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优秀著作奖学术成果(一)独著或主编的作品1. 现代企业法律实务 中国检察出版社 10万字 合著作者 1996.12. 经济合同纠纷的应对与诉讼 人民法院出版社 28万字 合著作者 1996.63. 合同欺诈及预防 人民法院出版社 22万字 独著 1998.124. 知识产权名案代理 法律出版社 26万字 主编 1999.125. 知识产权法教学案例 法律出版社 25万字 编著 2000.4(二)合著作品1. 经济法律大词典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万字 合著 1992.102. 万事源大词典 海洋出版社 2万字 合著 1992.103. 经济合同法问答 中国统计出版社 4万字 合著 1993.11 (第一作者)4. 经济欺诈及其法律责任 人民法院出版社 4万 合著(三)论文和其他1. 论技术秘密及保护 北京律师 独著 1996.52. 也谈是否有"灰色区域" 中国专利报 独著 1991.8.283. 从专利侵权责任性质谈侵权赔偿 中国专利报 独著 1991.94. 当事人不服专利机关调处决定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第一作者) 法制日报 合著 1992.25. 专利权应属于谁 航天知识产权 独著 1992.26. 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是法律赋予公众的权利 航天知识产权 独著 1993.27. 保护名誉权与新闻舆论监督 北师大学报 独著 1993.7.208. 协议管辖能以默示 成立吗? 中国律师报 独著 1996.39. 合同欺诈的特点与具体表现 中国律师报 独著 1996.410.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是要式法律行为 中国技术市场报 独著 1997.811.商标专用权和法人名称权的法律冲突及解决 法制日报 独著 1997.1012.正确区分作品的著作权和所有权 北京律师 独著 1997.1013.商业秘密保护与竟业避止 法制日报 独著 1997.1214.跨国特许经营标志权的法律冲突与解决 法制日报 独著 1998.415.跨国特许经营的有关法律 问题 北京律师 独著 1998.616.要重视知识产权的形成 北京律师 独著 1999.6
1980年6月出生,汉族,籍贯浙江富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法学院访问学者。曾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诉讼法学系主任。工作邮箱:chenhp@mail.tsinghua.edu.cn。教育背景1999-200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200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法学院,获诉讼法学硕士学位;2005-200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诉讼法学博士学位。工作履历2009-201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师2012-201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诉讼法学系主任、院长助理2013-2014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15-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北京市法学会谈判法学研究会监事、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诉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工商局朝阳分局格式合同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研究领域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证据法学奖励与荣誉1. 2017年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三等)2. 2017年入选北京市法学会“百名青年法学英才”3. 2016年入选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4. 2013年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5. 2013年入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培育计划”6. 2015年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7. 2012年第三届全国中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学术成果论文1) Chen Hang-ping and Zhang Shi-chao, The “Adjudication-Administration
Unified System” of Chinese Courts and its Changes(forthcoming).2) 陈杭平:《论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中外法学》(CSSCI来源期刊)2018年第5期;3) 陈杭平:《“事案解明义务”一般化之辨》,《现代法学》(CSSCI来源期刊)2018年第5期;4) 陈杭平:《民事二审范围及其例外》,《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2018年第4期;5) 陈杭平:《比较法视野下的执行权配置模式研究——以解决“执行难”问题为中心》,《法学家》(CSSCI来源期刊)2018年第2期;6) 陈杭平:《“纠纷事件”:美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探析》,载《法学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7年第6期7) Hang-ping Chen, Doing Justice: Chinese Civil Procedure and Its Reform, in
A. Uzelac and C.H. van Rhee (eds), Revisiting Procedural Human Rights,
Intersentia, 2017, pp. 95-113.8) 《“粗疏送达”:透视中国民事司法缺陷的一个样本》,《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来源期刊)2016年第6期;9)
《诉讼标的理论的新范式:“相对论”与我国民事审判实务》,《法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6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6年第11期转载;10)
《发回重审案件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之探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15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6年第4期转载;11) 《在司法独立与司法负责之间——美国州法官考评制度之考察与评析》,《当代法学》(CSSCI来源期刊)2015年第5期;12) 陈杭平:《“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再考察——以“送达难”问题为中心》,《中国法学》(CSSCI来源期刊)2014年第4期;13) 陈杭平:《中国大陆新民事诉讼法增设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月旦民商法杂志》,2014年03月;14)
陈杭平:《组织视角下的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法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2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5期转载;15) 陈杭平:《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民事审级制度改革》,《华东政法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12年第4期;16) 陈杭平:《论“同案不同判”的产生与识别》,《当代法学》(CSSCI来源期刊)2012年第5期;17) 陈杭平:《论中国法院的“合一制”——历史、实践和理论》,《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6期;18) 陈杭平:《从三千多万件到八十件——美国法院如何在分流的基础上形成先例》,《法学》(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9期;19) 陈杭平:《论程序性裁量权及其规制——民事审判改革“第三波”的基本目标》,《当代法学》(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5期;20)
陈杭平:《论“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中外法学》(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1年第10期转载;21) 陈杭平:《社会转型、法制化与法院调解》,《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22) 陈杭平:《历史、程序、组织——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制度之分析》,《环球法律评论》(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5期;23) 陈杭平:《民事第三审的反思与建构——从“问题”到制度的分析》,《清华法治论衡》(CSSCI来源集刊)第13辑(2010年);24) 潘剑锋、陈杭平:《再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关系》,《法律适用》(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第1/2期;25) 王亚新、陈杭平:《论作为证据的当事人陈述》,《政法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6期;26) 王亚新、陈杭平:《证人出庭作证的一个分析框架——基于若干法院民事诉讼程序的实证调研》,《中国法学》(CSSCI来源期刊)2005年第1期专著及合著1) 《统一的正义——美国联邦上诉审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2)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王亚新、陈杭平、刘君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教育背景 吉林大学法学学士(1982)、法学硕士(1985),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法学硕士(1986)。学术兼职 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仲裁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研究领域 国际经济法学学术成果(一)著作《国际经济交往的政府控制》, 长春出版社, 1996年5月(二)教材1. 《国际技术转让法》 (合著),吉大出版社, 1999年1月2. 《仲裁法学》(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年7月3. 《国际经济法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4. 《国际经济法概要》,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三)主要论文1. “对美国政府向中国转让技术的法律限制的剖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3期2. “国际技术转让的法律调整”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2期3. “简论我国的商事立法” 《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4期4. “美国反垄断法对企业兼并的限制” 《法学评论》1990年第2期5. “国际法规范等级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吉林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6. “也谈专有技术的法律特征” 《经济法制》 1991年第5期7. “试论国际经济法学的基本范畴” 《吉林大学学报》 1993年第1期8. “于国际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第一作者) 《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2期9. “国际惯例辨析” 《法商研究》 1996年第5期10. “国家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地位” 《社会科学战线》 1996年第5期11. “政府控制所引致的国际经济冲突及其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12. “论国际条约对私人的效力”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年9月13. “国际法治初探”,《清华法治论衡》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14.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经济法”,《清华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15. “法律全球化——是现实?还是幻想?”《国际经济法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 2001年9月16. “法律全球化,一元体系还是多元体系”,《清华法律评论》第四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17. “中国内地与香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若干法律问题”,《中国法律》 2002 年4月18. “‘入世’后我国政府履行世界贸易组织条约义务的若干问题”,《国际经济法论丛》(第六卷),法律出版社, 2002年10月19. “身份与契约——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年第5期20. “法律全球化与国际法治”,高鸿钧等著:《法治: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21. “WTO在我国的泛化与误读”,《大连海事大学法律论坛》(创刊号),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22. “世界贸易组织对其成员的反垄断立法的影响”,《月旦民商法杂志》, 2004年第3期23. “国际法规范分类研究”,徐冬根主编:《跨国法评论》(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24. “‘市场准入’、‘市场准出’与贸易权利”,《清华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25. “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义务”,《法学家》, 2004年第6期26. “论条约在我国的适用”,《法学杂志》, 2005年第3期
王桂萍: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个人简介王桂萍,女,生于1965.1,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刑法,副教授。►代表著作1、[美]《哈佛法律评论刑法精要》,合译(刘仁文),法律出版社,2005.122、[美]《刑法的结构与功能》,合译(何秉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63、《税收与税收犯罪》,合著(何秉松),中信出版社,2004.14、《黑社会犯罪解读》,合著(何秉松),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65、《刑事政策学》,合著(何秉松),群众出版社,2002.56、《中国审判方式改革理论问题研究》,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7、《贯彻刑法刑事诉讼法难点研究》,论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118、《中国行政法教程》,合著(江必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49、《刑法教程》,合著(曲新久),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5►论文1、《认定侵占罪若干问题新论》,《法律适用》,2005.52、《美国刑法的结构概要(上)》,《政法论坛》,2004.53、《美国刑法的结构概要(下)》《政法论坛》,2005.34、《定罪的法律依据探析》,《法律适用》,2003.125、《税收犯罪刑事政策探析》,《河北法学》6、《刑事政策学体系探索》,《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57、《单位犯罪刑事诉讼方式探讨》,《现代法学》,1998.28、《对单位犯罪刑罚几个问题的思考》,《审判研究》,1998.19、《行政事实行为几个问题的探讨》,《行政法学研究》,1996.410、《国外侵占罪分析》,《现代法学》,1992.211、《从他国偷渡是偷越国境行为吗》,《检察日报》,2006.3.2212、《对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贪污和侵占行为能否合并数额定罪》,《检察日报》,2005.4.2013、《侵占行为是刑法上的不作为而非作为》,《检察日报》,2004.5.3014、《警察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如何定罪》,《检察日报》,2003.11.1215、《罚金刑的修改与完善》,《黑龙江法制报》,1997.8.26►科研项目1、中加犯罪理论体系比较研究专著,加拿大,2006.7-2008.52、中加犯罪理论体系比较研究国际会议,加拿大,2006.6-113、中加犯罪理论体系比较研究专家交流,加拿大,2006.6-74、中加犯罪理论体系比较研究,加拿大,2005.11/2006.55、中美刑事司法协助研究,司法部,2001-20036、黑社会基本问题研究,北京社科院,2000-2003►获奖情况1、1999,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届审判方式改革研讨会二等奖2、1997,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新刑法刑诉法理论研讨会一等奖3、1997,全国法院第九届学术讨论会一等奖4、1996,全国法院第八届学术讨论会三等奖►学术交流1、2007.1-6,美国杜肯大学访问学者2、2006.11,中加刑法犯罪理论体系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3、2006.6,税务总局讲座:刑法前沿、热点问题4、2003.11,刑法犯罪理论体系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5、2006.6,国家知识产权局讲座: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马皑,男,北京市人,回族,中共党员,1962年4月出生,博士,硕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前任(2010──2012)、候任(2014──2016)会长、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一、教育经历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9月至1985年元月结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与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犯罪心理学师资培训班。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结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犯罪心理学方向,获法学博士学位。二、工作经历1976年8月至1980年8月,湖北省当阳县胡场公社陈闸大队下乡知识青年。1984年7月至1995年9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犯罪心理学教研室教师。1997年9月至2001年8月中国政法大学法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教师。2001年9月至2004年9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青少年犯罪教研室教师。2004年9月至今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所长。2010年1月至今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三、学术成果学术著作:《心理学在司法中的价值》,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副主编。《源于不平等的冲突──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犯罪实证研究》,海南出版社2010年3月版。《犯罪人特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9月版。《中国人心态扫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参著。《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版,主译人。论文:《犯罪人本质属性辨析》,政法论坛2008年3期。《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2009年3期,英文。《对当代中国法律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思考》,心理学在司法中的价值,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审讯中的心理学原理》,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1期。《人性,犯罪人的人性与特性》,刑事法探究第3卷。《法律心理学基本问题探讨》,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析黑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社会控制》,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中国法律心理学的兴盛与发展》(日文),法与心理学(日本)2011年3月。《重视心理学在调解中的价值》,法制日报2011年3月9日。《犯罪研究之我见》,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第4期。《相对剥夺感与社会适应方式: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心理学报2012年第3期。《心理学在司法中的作用》,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5期。《相对剥夺感与社会适应方式: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12年第7期。《袭医的社会心理成本有多高》,法律与生活2012年第10期。《加拿大碎尸嫌犯的变态心理》,北京科技报2012年6月11日。《涵养我们的“廉政文化”》,人民日报2013年4月26日。近期主持项目1、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维护稳定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心态研究”。2、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社科项目:“弱势群体犯罪的原因与对策”。3、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河南省人民检察院项目:“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心理支持”。4、2008年中国行为法学会项目:“行为的法律调控”。5、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与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合作项目:“公安干警心理调适系统研发”6、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2YJAZH088):“中国公民司法公正感实证研究”。7、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与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合作项目:“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成长情况调研”。8、201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子课题“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现状调研”。